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距離兩會公布2021年全年新增地方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財政部下達發行額度到各地方政府,已經過去一月有余。但和預期完全偏離的是,各地政府籌謀已久的地方專項債券發行工作進度非常緩慢。
截止至4月12日,全國發行新增地方專項債券僅為640億元,只占全年額度的1.75%;相比去年專項債券額度下達后單月發行達到9980億元的盛況,簡直是天壤之別。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讓原本應當承擔大任的地方專項債券發行進度如此緩慢呢?
雖然今年的地方專項債券新增規模仍然達到了3.65萬億,僅比去年減少1000億元,總體仍然處在高位;但由于財政部在宏觀上調控政府投資的增速,實際上并未一次性將專項債券的額度下達到地方。從各地情況來看,第一批收到的額度規模并不大,因此難以在近期出現“放量”的情況。
從宏觀的角度實際上也很好理解,由于去年一季度的經濟總體處于“暫停”狀態,今年一季度的同比經濟增長已經非常之高;加上經濟復蘇勢頭強勁,實在沒有必要再加大政府投資。因此,當前的思路仍然是穩中求進,將專項債券的額度更多的作為“余力”,并不急在此時。
所以,雖然一個月才發了640億確實有點少,但總體上并不令我太過意外。
聚焦項目進度,防止資金沉淀
雖然財政部下達的額度規模不多,但從地方儲備項目的情況來看,這個發行進度也略微出人意外。由于去年的專項債券發行已于10月31日結束,到今年專項債券開閘之前,發行工作已有四個月的停滯;各省的儲備項目庫也有了較大的后備項目,地方上已經具備新一輪的發行條件。除了宏觀上的調控外,各省發行節奏較慢,實際上也代表著另一種態度。
去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財庫〔2020〕36號,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地方財政部門應當根據發債進度要求、財政支出使用需要、庫款水平、債券市場等因素,科學設計地方債發行計劃,合理選擇發行時間窗口,適度均衡發債節奏,既要保障項目建設需要,又要避免債券資金長期滯留國庫。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之前兩年已開工的專項債券項目資金多數還有富余,并不急需資金;而新項目基本都還在辦理前期工作手續,也尚未達到付款節點。在項目有序推進的情況下,晚一些發行專項債券實際上并不會影響項目的工作進度,地方政府自然不急于發行債券。
財政攜手央行,協調發行節奏
另一方面,在積累了幾年專項債券的發行節奏后,中央已經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地方債券的發行節奏與貨幣供給同樣息息相關,地方債的發行節奏需要財政與央行的共同配合。
在去年三季度貨幣政策正常化后,8月中下旬又開始了新一輪地方專項債券發行小高峰;在當時就出現了地方債發行利率的明顯上升,以及長期限債券的銷售遇冷,甚至還出現了某家券商銷售“事故”。因此,在當前的貨幣供給環境下,地方債券的發行速度頗為緩慢,也是應有之態勢。
不過,考慮到剩余3.59萬億的新增規模,我們也可以期待一下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勢;以及財政部籌謀已久的“擴大專項債券使用范圍”。接下來的專項債券政策與調控,一定會有驚喜。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專項債開閘一個月,全國才發了64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