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段棉線
來源: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ID:yiduanmianxian)
開宗明義,概念先行。所謂消費金融資產,指的是額度較小,基本可以限定在消費領域使用的、針對自然人發放的貸款或其他具有信貸性質的金融資產。由于銀監會對體系內的金融資產限制較多(如銀行按揭、房抵貸、車貸、卡貸、消費貸,非銀類金融機構的車貸、消費貸等,在額度、發放形式、發放對象上都有著嚴格限定),資產形態種類較為單調,本文提及的消費金融資產主要是非金融機構生成的小額零售類資產。
那么面對消費金融資產作為基礎資產的ABS,投資人的主要訴求是什么呢?這就要回歸到所有投資人都有的偏好上來了,全世界的投資人都喜歡的資產一定具備三大特征,那就是:收益高、風險低、好變現…面對ABS這么一大品類來說,流動性差是世界級難題,大部分投資人一早就放棄了這類需求,只有少數投資人還在鍥而不舍地和發起人、承銷商研究做市機制。于是對于主流投資人來說,收益高、風險低就變成了投資ABS產品最核心的訴求。
可是隨著實體經濟形勢越來越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多數固定收益類投資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投點收益稍微高點的資產吧擔心爛手里,投點省心的資產吧收益率已經恨不得2打頭了只能靠放杠桿才養得起。這時候很多機構就開始打消費金融資產的主意了——利差足夠大、又有所謂分散化投資大數定律大數據征信等等新詞兒做理(xin)論(xin)支撐,在沒啥東西可投的大背景下這類資產就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寫到這估計很多做ABS的投行團隊心里肯定特別苦:“那為啥市場上最近那么些個Deal還那么難賣啊媽蛋!再不說清楚老子掀桌兒了啊!”
那么就來說說投資人的內心獨白吧。
投資人一:“你們這個原始權益人,民營機構,注冊資本金一億四,要走授信流程才能投,你不帶外部增信臣妾做不到啊……”
投資人二:“你這原始權益人一共經營了一年半,借款人實際負債成本30%,剛開始放量,就敢號稱實際不良率穩定控制在3%以內,靠譜么?”
投資人三:“你這結構,放款回款特么都見不到原始信息,就憑每個月原始權益人出張單子轉筆款子,我倒是不信啊還是不信啊,買個E租寶可咋整”
投資人四:“你們盡調就抽查個一百筆吧?后續還得循環購買吧?后督你們投行也不真做吧?出了問題你們中介機構老早都寫好'本文件的出具基于所獲得的材料是真實準確完整的'這種免責文書了吧?難道讓老子閉著眼睛信你們都沒來陰的啊?”
估計面對上面這些傾訴,大多數投行團隊只能硬著頭皮拍胸脯,拿著漂亮的PPT可勁兒推了。
于是乎,在投資人理性的選擇下,全市場又回到了群體不理性的狀態——可信度高的主體發個消費信貸ABS時價格恨不得壓到3.5,小主體發個產品非得加個擔保,加完三A擔保也得照著5以上的價格發——投資人不是不知道這個大類資產好,而是不知道你賣的這一單好還是不好。因此要么不買,要買價格上總得允許忐忑不安的投資人黑一把吧?
所以面對消費金融類ABS,投資人做出投資決策時最缺的東西就是信息對稱。所謂信息對稱,具體有這些表現:
首先,中介機構要能夠準確判斷交易對手的資信水平。
消費金融資產種類繁多,有抵押類、場景類、白貸款等等不同類別,每種資產類別又對應了有流水、有社保、本地人、白戶等等不同的客戶定位,交易對手的團隊經驗、系統可靠程度、信貸政策乃至資產負債政策也有著重大差別。因此,中介機構深入識別交易對手內生風險的能力就成了投資人的第一道保障—一個誠信、穩健、靠譜的交易對手其實是抵御所有風險最基本的屏蔽墻;
其次,中介機構需要具備在資產層面控制風險的能力。
對于以投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來說,控制資產包風險的核心手段是設定合格資產標準,即只有滿足合格標準的資產才能進入基礎資產池。但由于純賣方是銷售導向型的機構,在信用風險基本可控的前提下,這類機構往往有協助原始權益人擴大資產選擇范圍,以增加發行規模的沖動;對于部分風控標準嚴格的賣方機構,即便其對自己發行的每單項目都高標準、嚴要求,在選擇合格標準時仍然只能基于其自身對行業和交易資產的理解粗略設定,于是符合合格標準的資產是不是真的質量最優往往無法完全保證;再進一步看,就算合格資產標準設定得當,投行“管生不管養”的商業模式也基本決定了投資人無法完全確定自己手中的資產包在發行后是否真的在按照原始權益人聲稱的方式運行。
那么投資人希望見到中介機構如何控制資產質量呢?
投資人希望見到一家中介機構能夠在放款前對原始權益人擬放款的對象進行逐單信用識別,并有針對性的放款;同時,中介機構需要介入運營,對于借款人、個人賬戶、放款和回款的真實性進行把握;基于運營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向投資人披露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信息,以盡可能的消除資產運行過程中的信息不透明現象;
再次,投資人希望看到自己投資的資產是經過第三方背書的。
所謂第三方背書就是中介機構以某種形式注入了信用,最低層次是中介機構拍胸脯聲稱自己推薦的資產萬無一失,最高層次是有第三方中介機構對資產質量全額兜底。但說到底,如果中介機構只是紅口白牙的吹捧自己賣的資產多么多么好,可信度終究是差了許多,如果中介機構能以兜底、持有相對劣后的級別等等形式為資產包注入信用,在投資人面前的可信度就增強了很多。但純賣方機構主要承擔的是市場風險,承擔信用風險終究步子大了太多,對很多機構來說,基本就是扯蛋了。
綜上所述,把筆者的愚見總結下來,投資人喜聞樂見的ABS應該具有如下這么幾個特征:
1、推介機構對消費信貸領域有著深入理解;
2、推介機構要深度介入資產運營環節,得“既管生又管養”,最好能從單筆資產層面把握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3、前總理說“信心是黃金”,推介機構要想讓投資人相信資產是好的,那就得掏出真金白銀來換得這種信任感。只管賣完拍屁股走人的業務模式總歸讓人不那么放心。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一段棉線的投資思考”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